您好,安徽省翻译协会欢迎您!
设为首页/加入收藏/联系我们
协会新闻
当前位置:首页>关于我们>协会新闻
文学传播中通常遇到哪些困境
发布时间:2015-11-16 15:00:10
  • 文学传播中通常遇到哪些困境呢?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文学传播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,无论是引进外国文学还是中国文学走出去,以上事例的焦点都落在文学翻译上。虽然当下中国文学翻译事业方兴未艾,然而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。合肥翻译公司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。


    文学翻译不仅是跨文化的语言转换活动,更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。在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中,译者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。自19世纪严复将《天演论》译成中文后,中国一代代知识分子如罗念生、杨宪益、傅雷等,凭借个人禀赋与志趣不断译介外国作品,启民智、传西学,无不体现出其对文学的热爱及对翻译的兴趣。知识分子的这种情怀一直延续至今。

    多位翻译家表示,翻译本身是件苦差事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、葡萄牙作家若泽·萨拉马戈《修道院纪事》的译者范维信曾感慨地说:“翻译是一个残酷的职业,永远没个头儿,且基本没有重复。其中会遇到许多问题,需要请教各界专家,如翻译《修道院纪事》这本书就花了近8年。”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·巴尔加斯·略萨《城市与狗》的译者、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赵德明也持同样的观点。如今,已逾七旬的赵德明“退而不休”,仍在做文学翻译工作。对于如此苦差,两位译者坚持不懈的理由都是“喜欢”。然而,一名优秀的文学译者,不仅要有兴趣和一定的素养、经验,更要耐得住寂寞。

    当前,我国文学翻译人才匮乏是一个普遍现象。从事文学翻译的主力军为兼职翻译人员,毕业生专职从事文学翻译行业的意愿并不强烈。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吴青表示,近几年翻译系的毕业生从事文学翻译的非常少。

    究其原因,一是国内相关大学目前只设有文学翻译课程,并没有文学翻译专业,对文化翻译人才的培养未引起足够重视。二是文学翻译相较于实用类翻译(科技、经济、法律等),从业者工作难度大且工资低,毕业生多不愿意投身该行业。

    严复在《天演论》中提到“译事三难:信、达、雅”。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文学翻译工作者并非易事。傅惟慈生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:“有些人说我译笔很好,很通畅。实际上,这是对一名翻译工作者的最低评价。”中国翻译协会理事文敏表示,文学翻译的确是一门“杂学”,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一定的经验。

    值得一提的是,目前国内外国文学译著中重译本较多,而另一批国外学界公认的经典著作,却几乎没有被翻译过。重译本不断出现,主要原因是成本低廉,表现为对“公版书”的集中出版上,即著作过了版权保护期的作品。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周绚隆表示,由于这类图书没有版权问题,在人们心目中的认知度高,市场需求相对稳定,宣传经费低,所以大家才会竞相出版,但作品质量良莠不齐。

    自2012年10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,国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关注度不断提高。许多评论家认为,莫言获奖,英文译者葛浩文和瑞典文译者陈安娜起了很大作用。对此,浙江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邹亮说:“中国文学走出去,翻译是必须攻克的一环。”

    在“谁来译”的问题上,业内人士均表示,将中国的优秀文学作品译成外文,应首选母语为输入国语言且精通汉语的译者,如外国汉学家,或者两国翻译人才的合作。如此,才能较好地处理语言、文化差异,便于外国读者接受。吴青表示:“这就要求中国必须培养自己的文学翻译人才,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。”对于“如何走出去”,几位出版界人士、翻译家建议,应积极与国外出版商配合,因为他们了解本国读者的口味,会选择有效的宣传模式。

    赵德明说:“现在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初始阶段,首先要认真地总结经验,不能拿一个成功经验普遍应用。其次,走出去的渠道要多样化,民间的、官方的,团体的、个人的都可以。